
剝皮寮是台灣台北市的地名,位於老松國小校園南側,今萬華區廣州街、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
據地方耆老所言,剝皮寮乃因清朝時期福州商傳船運進杉木,在此剝去樹皮而得名。現鄰近康定路、廣州街交會口一帶的路段,則因早期發展為煤炭販售散地而通稱「土炭市」,當時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,擁有不少精緻洋樓房屋,該街道約成形於1850年代的台灣清治時期,而自清朝至今,仍保有初期開發的空間特色與都市紋理。除了有歷史背景之外,該街道亦為唐景嵩力主台灣民主國,發起台灣仕紳遊行的起點。
因為該長約數百公尺的街道於1945年之後,列為老松國小的校地預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,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於2003年8月成立剝皮寮古蹟保存再利用的經營團隊-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。2004年,該街東段部分整修成歷史街道區,2009年,緊鄰該國小的西段部分,則完成修復。
以上取自網路搜尋維基介紹~
心得:這是條感覺很新的老街,街道十分現代化,除了一些刻意人工舊化的建築物外觀
實在感覺不出來這是條有歷史的老街,整條街過度的翻新,失去了原本的面貌,
看不到有什麼歷史的感覺,雖然拍照盡量營造這種感受,還是覺得很不足!!!
Flickr 全螢幕播放幻燈片點此
拍得真好~
@很愛勸拜nikon
感謝您喜歡喔~~~